close

95 (小羽毛好嚴肅的臉...@@)

這些日子很幸運能參加一個小小的教育活動,雖然背著小羽毛不停的換車,來回車程也要超過兩個小時,但有機會去省思、去接觸新事物是全職媽媽如我很需要的資源。

這本書副標為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內文厚達494頁,但卻是我近日來極推薦的好作品。我自己經常面對的是身為一個前途未卜的研究生如何同時準備課業與當個好媽媽? 原來這也是很多媽媽的困擾與疑惑,事業(課業)VS母職!

作者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是靈長類學家,在年過四十育兒時同樣面臨了這種抉擇,開始將研究觸及從天擇、生物學、靈長類與人類的觀點來看母親與寶寶在演化中的轉變。對我來說這本書回答了許多為什麼! 為什麼寶寶這麼可愛?為什麼寶寶喜歡依附媽媽?為什麼有母乳?為什麼是雌性有母乳?為什麼寶寶喝母乳好?為什麼有殺嬰?為什麼要把寶寶送給保母?寶寶為什麼胖嘟嘟?寶寶為什麼怕生?等等問題都有挺充分有力的回答。作者用許多生物界的案例來講述,生動有趣,特別的是她結合母職對女性主義有分析與反省,讓這本書成為科普性質的好讀物。

以下是書摘:

1. 因為懷孕、生養的耗損極大,媽媽對後代的生殖策略是重質不重量,也是多重謀略者,與爸爸重量不重質有差異。兩性的差異有很多,源於靈長類中雄性未必會照顧寶寶(原因多,如炫耀、追求量、無法確定寶寶的生父、有殺嬰行徑),雌性為了因應這種養育的耗損與雄性不照顧寶寶的可能,而成為多重謀略者。

2. 自古以來的媽媽就面臨生殖與生存的抉擇,不管是人類或靈長類、哺乳類或其他的動物們(這點還挺安慰我的)。所有的媽媽在繁重的生養過程中,必須抉擇如何取得平衡,因此有許多動物都有"異體母親"的幫助。異體母親可以是孩子父親(生父、養父、母親的配偶)、祖母或兄弟姊妹,擴大到現代社會也可以是保母。

3. 寶寶之所以黏媽媽,是因為媽媽擁有較多的條件,但不意味寶寶只能黏著媽媽。寶寶需要的是一個固定的照顧者,"異體母親"可以成為育兒上的好幫手。許多的動物與原始部落社會都有異體母親,讓媽媽可以喘口氣去覓食、工作。

4. 靈長類的哺乳動物藉著哺乳來避孕,拉開生育間隔,以儲備體力應付生活與生殖。但重點是靈長類利用白天活動、晚上休息所引發的內分泌作用,使夜間哺乳次數較日間延後懷孕的作用來得強!(即嬰兒夜間吸乳頻率是媽媽身體判斷消耗乳乳量的關鍵,so午夜的催乳激素較白天強)

5. 分娩不能擔保媽媽會愛自己的孩子,就演化來說,就產生幾種策略,例如哺乳類的催產素讓媽媽寶寶都得到幸福感。

6. 母親對寶寶的影響有生理層面(同情心的演化與社交能力)與社會層面:前者指社會智能在母系關係中萌發,遺傳自母親基因(較父親基因強),後者指嬰兒向媽媽學習是別誰是親密的同類(群居屬性)。

6.媽媽有天生照顧寶寶的本能嗎? 有激素的支持,當然還是可以稱為本能。但靈長類媽媽倚重後來演化的新皮質,做媽媽有彈性卻也需要練習。(所以靈長類的雌性喜歡寶寶也因為可以趁機練習)

7. 不只是基因,母體的因素影響了寶寶的內在性格與外在容貌!母親給卵子增添的原生質含有什麼營養素,就會構成什麼影響。每次的母體情況、受孕的時節、飲食、環境都是不同的。---這點有點令我吃驚,不過更細節的什麼影響,作者沒有明說。(P69) 表現型:我們看見、觸摸、直接體驗的一切都源於表現型,最初的用法是呈現遺傳基因的特定方式,也用於指生物體的整體或行為。

8. 育兒室有鬼:從家族的過去進駐育兒室。從成人對於兒時的記憶,可推測他們會如何與自己的嬰幼兒互動,甚至可以推知他們會怎樣對孩子說話。這些成人記憶特別深的是母親的態度,並且按記憶照樣對待自己的孩子。育兒室的鬼會與遺傳性格和地方習俗交互作用,產生地域性的育兒模式差異。(P372)

9. 包爾比的依附理論把母親與其他首要照顧者放在嬰兒世界的中心,是一把刺入母親良知的利刀,讓每個知道嬰兒需求、卻盼望不受嬰兒束縛的母親心疼。(P373) 這句說得超好~

10. 生物的"銘印"作用,如羊對寶寶的氣味產生銘印作用。但靈長類不可能有"銘印"這麼機械化的行為,所以母親分娩後,立即與寶寶相處是個好點子,卻不是生物性的必要。如果媽媽的本意想拋棄孩子可能因第一時間的相處改變念頭,但如果本來就想善待孩子的媽媽錯過這個第一時間,是沒有關係的。重點是這段時間有無人幫忙照顧寶寶,維護嬰兒的安全。(P443、444)---這點我本來很內疚,小羽毛剛出生時我竟然嚇了一跳,錯過在產檯上的親密接觸@@ 雖然三天都母嬰同室,但我還是很過意不去,特別是小羽毛的爹還拿來說嘴....=.=" 作者申明的是愛護嬰兒沒有速成的方法,出生後被收養的孩子還是能得到濃厚的親情!

11. 包爾比依附理論遭遇女性主義----母親的內疚! 否定嬰兒的需求是許多女性主義的轉向,但作者提出包爾比有自身的意識形態與偏見,為了育兒的難題可考慮異體母親!

12. 包爾比理論的不足? 包爾比是心理分析出身,不是生物學或社會生物學。而人有天生的性情(我想是前文提到的母體、基因、環境等),受到親代的影響,包括父母親的社會地位、處境、親屬網絡等影響子女的條件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類一律適用的物種典型發展模式。(P465)後包爾比時代:社會生物學與兒童發展研究重新定義我們所謂的"正常"。

13. 排行與性格:老大獨享關愛,身心發育比弟妹早,有條件指揮弟妹服從。老大比較會認同並維護現狀,以下排行的孩子比較會挑戰現狀而支持革命性的主張。同胞手足在成長過程中內化了不同的模式來對應外界,變成不同性格的人。---這點真的是呀!我身邊的老大(排行)都有指揮手下的習慣=.="

14. 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猩猿類,是因為有能力從情緒上、認知上設想別人的處境,所以能估量未來處境、有同理心,是認知與情緒能力的串連。---此點要有母親或異體母親讓寶寶依靠才能發展起來,原因應該是上述的社會智能在母系關係中萌發。所以沒有母親、襯職的異體母親與親友網絡的孩子變成冷酷無情也許是一種(一時的)適應的反應,回應包爾比的依附理論,幼年安定依附關係有長遠的影響(較多是悲憫心的培養,較少是個人性情和認知能力)。

15. 嬰幼兒需要知道,自己歸屬一個善待他的群體!這訊息傳遞出關心別人是值得做的事:)(P481)

心得: 全書從達爾文、母職暴力,說到當代育兒的困境,重點是通過動物的行為與演化,來探討"母親"與"異體母親"的存在,回應作者在母職(生殖)與事業(生存)間的矛盾心態。我個人覺得作者的研究從自身出發,問了很多可愛的問題(例如寶寶怎麼那麼可愛XD),也是我養育小羽毛時的異想,覺得被鼓勵到了>///< 整本書很像是看國家地理頻道或動物台,讓我知道我們跟遠古的祖先距離不那麼遙遠,自古以來的媽媽們就在為這些奮鬥著呀! 如何平衡生存與生殖真是個大問題~呼!(不過書中提到她跟某個專門研究兒童的學者聊天,該名學者說她就是太了解嬰幼兒的需求,所以決定不生了XDD) 儘管作者主要是自己帶孩子,但她也很感謝有寶寶的異體母親們(祖母、爸爸)。全職媽媽、職業媽媽都需要喘口氣,只要找到襯職的異體母親,用愛來回應寶寶就是最好的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