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書名是"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內容有多處發人深省。(這是兩年前看的書與筆記,小羽毛好小啊~) 

書摘如下(內容自行分點):

1. 我們所教育與照顧的每個孩子,其福祉與世上幼兒的福祉密不可分。---所以我們要關心別的孩子唷^^

2. 自尊還是自戀;自尊是自我評鑑、努力、重新評鑑(來源:小時後需要被愛與接受,長大會內化社會外加的標準)還是自戀(假裝成別人會接受的樣子)。本書將兒童視為製造者、研究者、探險者、實驗者、困惑者、解決問題的人,因此要鼓勵她們思考,而非成為消費者。例如幼兒園學習單上常寫我的家庭、我的喜好、我想去玩的地方,可代之以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鼓勵兒童檢視周遭環境。理想的自尊,而非過度。

自尊是感覺問題,傳達對兒童的尊重,詢問喜好與意見。---作者提示現在幼兒教育裡出現的狀況。我想到某位當教師的同學曾告訴我,她某位學生一直跑來跟她說"老師,我媽媽說我很帥"...(老師只能很冏)

 

細項有: 讚美(可能流於老師討好孩子,孩子討好老師)與諂媚: 以欣賞取代,作明白而直接的正向回饋,可免得孩子偏離當前的工作狀態。本書強調以知性遊戲,而非幼稚虛假,訴諸理性回應。把獎勵用工作簿取代,並討論作品的標準,鼓勵思考,而非把注意力投向自己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3. 孩子的挫折處理:有建設性的應對。當成人能夠接受兒童失敗與挫敗的感覺,並提醒有機會可以再試時,也成為孩子學習處理挫折的正面經驗。(正面思考的養成)

 

4. 可愛的誤用: 與真實世界的互動,健康自尊的來源。讓孩子有機會作有意義的決定與選擇。(這個檢討的是幼兒需要"可愛"的裝飾嗎?例如真實的貓與kitty)

 

5. 氣質:有別於技巧、態度、人格特質,是一種不經強迫而經常出現的行為模式。一旦受到傷害,很難回復。(我現在好像比較懂了......)

細項: 觀察孩子的指標:睡眠、飲食、大小便、情緒、遊戲、好奇、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行為改變技術:使用關鍵與前提,須仔細評估問題行為背後的"意義"。問題行為的導因(有多種、混合):如制約(擾亂行為是學來的)、情感(內心情緒不安)、社會型(缺乏社交技巧或知識)處理問題行為須對症下藥,以免抹煞孩子的需求。

如何辨別:制約型較外顯,難以被容忍。情感型不容易被察覺,但持久,由孩子的緊張與嚴肅狀態分辨。

無法分辨時:先教導幼兒社會常識及社會技巧,再教導以其他方法解決問題。越小的孩子越要注重互動性活動與開放式、多元、彈性。

 

6. 興奮與興趣?反映文化與社會的問題。拒絕依賴外來現成統一的玩具。平淡無奇的不好?

興奮是非常態,導致過度疲勞;可能養成需要強度刺激---毒癮反應模式。孩子變成被動的接受者、消費者、旁觀者,需要別人來娛樂她們。

應提供教育性活動:長期吸引孩子興趣、有規劃、蘊涵解決問題技巧、配合幼兒發展程度。例如:手作活動、扮演遊戲。

 

7.評鑑幼兒機構的方法:上到下:師生比、教職員的資格與穩定性、設備的質量、每位孩子擁有空間的大小、教職員的工作環境與條件、衛生、保健與消防措施。下對上:以幼兒經驗,如受歡迎、從屬感、參與感、有意義、滿意度etc。

 

8. 幼兒安全感的產生: 從出生後的九週內開始,對人產生信任感。幼兒知道隨時有人會在意、反應,跟她進行一連串互為因果的互動,而這個人又很溫暖,即行為交談。

 

9. 重點是兒童賦予問題的"意義":協助幼兒對自身經驗賦予適當的意義,並協助她們面對、處理自己的情緒。(後來讀的教養書其實都在回應這個問題啊!)

 

10. 父母(適度的非理性、自發行為的變化)/教師(適度疏離、目的性)的身分?

 

11. 幼教老師的專業反應:此情境可以教導幼兒什麼?診斷是什麼(與幼兒過去行為表現作比較)?課程與管理上如何處理?發生的頻率?---可以學習專業反應,不是只有使出"分心"!不要喝止,要教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威脅、賄絡、隔離、說教、受害者至上、追究起因要小心謹慎、無評判(聯想到"中肯轉述"與親子共學規章)。

 

 

本書強調應該重視幼教工作者的福利,否則無法有好品質: 幼年期間高品質的追求&社會對幼兒福祉有更深的承諾。---難怪華德福貴呀...=.=

 

 

心讀: 內容比標題有趣、有啟發性的專著。作者從現今幼兒園狀況看出許多父母、教師的小毛病,可以用來檢視父母與社會上普遍的價值觀唷^^(默默把好多重點都記下來了XDD)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