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歲起,小羽毛遇到不喜歡的人事物時,會舉起手揮動,狀似掰掰,以此來表示心意。在無法以言語表達的年紀,是種有效的肢體語言。有人要抱她時,小羽毛就揮手掰掰,既是不要也像是示意對方可以走了。大人們多可以體諒,而我們也不免強。但近兩個星期以來,小傢伙有了進化,她會反擊,僅管次數不多。

次是上圖書館時,年紀與小羽毛相仿的小女娃緊緊跟著她。小羽毛先是揮手表示不要,就自顧自的走,但猛ㄧ轉身發現對方貼得極近。小羽毛往後退了步,小女娃不懂這意思又靠了上去,第一次,小羽毛推了對方。對方媽媽出了聲,喚女兒過去,我趁機帶走小羽毛,問她是不是不喜歡人家靠太近。點頭,我回她,不喜歡人家靠太近時,可以往後退。小羽毛大概不懂,小女娃被推也不以為意,又黏了上來,小傢伙可能沒遇過類似狀況,向來只有她黏人啊!我牽著小羽毛坐下,對方黏了上來坐在她身側,小傢伙出手想推,看對方坐不穩又拉她上椅子(why?),但女娃坐未定,小羽毛又推了把(why?!),兩個玩起搶椅子的活動,好在椅子多的是,安靜ㄧ會就各自帶走了。

該怎麼看待反擊這件事呢?在言語來不及發生效力的情況下,身體就自然反應了。我還不想定義打與被打,起於日前看過的ㄧ篇文章。大意是大人對受害者情緒的教導: 當我們"定義"孩子是欺負人或被欺負時,孩子會習得相關的反應。當指控孩子是欺負人時,她可能覺得無辜、沮喪,甚或再引發一波反擊(因為被誤會)。當被指認為被欺負時,大人給予的安慰與同情也會強化孩子以此討取安撫的心理。換言之,在小羽毛這個年紀層,大人對她們行為的定義要格外小心,這不單純是欺負與被欺負。放在個別情境來看,小羽毛的反應其來有自,力道不大,小女孩只被推得退後步,不哭不鬧繼續跟,所以我沒有開口制止。小女娃沒有感到被欺負的委屈不滿,比較像是不懂,不懂這切,反應像是兩個月前的小羽毛。小羽毛當時也是這樣,被推了還緊跟著,媽媽難免擔心(聽過某些家長為此大罵,他欺負你,你還靠那麼近幹嘛?! 然後一巴掌下去...),誰知時至今日,小羽毛倒學了新技能呢!被推算不算被欺負?推人是欺負嗎?端看我們如何看待(脈絡化還挺重要的)。至少當下的我,不想如此定義。在這時期的孩子,語言表達不足,動手動腳難免。

網路上討論寶寶被欺負的例子居多,為人父母要怎麼去看待"反擊"這件事? 是粉飾太平亦或疾言厲色? 孩子如何學習拿捏人與人的距離及尺度? 我還沒有答案。但思考的無疑是,在生命裡,在成人的生活中,我們如何去看待欺負、保護、捍衛與反擊等概念? 是阿Q的安慰自己"人不遭忌是庸才",還是挺而捍衛自己呢? 在怯懦與勇敢間,人際的磨合、趨吉避凶又該如何教導? 這是漫長的一課呀,親愛的小羽毛,但願我能陪妳走過。

3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