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_110122.jpg

這本書是社團媽媽推薦的,原本在講霸凌。我以為與我無關。我在某則fb的貼文中,才受到衝擊。貼文問的是「你覺得從小到大,父母怎樣的狀況最傷人?」回文的答案很多,但一面倒的說了「冷漠」。

 

我很驚訝,原來這很傷人。

 

然後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與我對待小羽毛的方式。我必須很誠懇的說,是的,我偶爾用一種故作的冷漠來傷害她(就是太氣,說我不理妳了==)(當然跟書中說的是程度差異~)。

 

冷漠的姿態,背後有很長遠的原因,我已經能梳理出脈絡。

 

簡而言之,是刺激-反應的迴路被設定為不知道如何應對或達不到我期待時,我就走開。是保護自己,也是無能為力的反應。這種態度,本來一直行得通。

 

直到我在生命中,遇見小羽毛。悲慘的是,我能隱約的認知這點,卻也不斷陷入同樣的窠臼。我不知道怎麼有其他處理。

 

在知道原因後,只能積極尋找解決的方式。這個小生命,可以任你疼愛,事實上也能任你折摩。在充分認知到這點後,才能鼓起勇氣去改變、去說愛,這大約是我讀《冷暴力》的前提。

 

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 (Marie-France Hirigoyen) 的《冷暴力:揭開日常生活中精神虐待的真相》站在受害者學上發聲。我曾在幾年前研讀暴力相關書籍時,發現大多都是犯罪學觀點,這回能讀到受害者立場的科普書還不錯。

《冷暴力》中文書封。  網路截圖

 

南方朔的序文〈精神虐待是新的大罪〉精簡扼要地說出冷暴力的恐怖之處——有苦說不出,並簡單梳理了心理分析的發展。

 

我個人覺得精彩的是作者對於伴侶與親子關係冷暴力的形成、演變,有細緻的描述,也解釋了其中的誤曲。因為虐待者很會偽裝,可能在公開場合熱情洋溢,在私底下對你一個人冷漠、蔑視。這種令人沮喪的狀況以往常被心理治療引導為自己的感覺,必須回頭省視自己的狀況。

 

但本書要強調:不,這是施虐者某種精巧的行為、設計,而且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施虐者犧牲受害者來壯大自己,並把出問題的責任推給對方,以避開自我內心或精神上的衝突。如果責任在對方,是他人的問題,自我就不會覺得不對、內疚或痛苦。這是精神虐待的特徵。」頁34

 

「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當的行為,但是唯有長期且不斷重複發生,才具有破壞力。」頁34(我鬆了一口氣XD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用冷漠來處理,其實什麼都沒有處理。沒有處理自己的情緒,也無力處理問題,再把問題倒回對方頭上。

 

書中講述親子之間的冷漠與精神虐待,是造成施虐與受虐根源。這點真實的令人不忍。也就是說,施虐者與受害者的性格,同樣來自童年陰影,並且會代代相傳~~除非徹底認知到此點,否則難以解套。

 

作者舉了許多真實的例子,可以讓人反省我們生活中的相處是否有類似的狀況,讓人能更警覺自己遭受或製造的傷害。本書雖然略為嚴謹,但她同理受害者的立場,挖掘了受虐的源頭,也可以視為某種療癒。

 

冷漠可以傷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冷漠也根本是種暴力~~謹記啊。

 

 

p.s 親密關係中不說話、冷處理,究竟適不適合,也許我們可以跳出來思考真的想不出來其他方法了嗎?還是,那只是習慣的防衛與逃避?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