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_195149.jpg圖文不符。這是小羽毛要賣的娃娃,她想湊錢買游泳圈。售價50元,意者請留言XD

吃喜酒時遇到最近剛成為新手媽媽的老同學。許久不見,她臉上的疲憊與緊張,果真像臉書上說的樣子。

說到夫妻相處與照顧新生兒的崩潰,她的眼皮似乎有些腫腫的。

 

面授機宜一陣子,我講到了挫折。在生產後,那種我們莫名其妙對孩子其他照顧者所發的脾氣(或不能發洩的情緒),也許來自我們的挫折。

 

過去台灣教育經常會灌輸某種完美的概念,特別針對女性。我們要功課好、人緣好、會做事、會說話,這種類似模範生的框架框住了許多人。

 

當外在要求內化為某些對自我的肯定,會讓我們感覺良好。卻可能在育兒生活中,擊敗我們。

 

白話說起來,就是當我們請別人照顧孩子時,會有一種沮喪、愧疚與無力感。有人照顧孩子很好,可是我們還是不對勁(真是太難搞了QQ)。

 

那內在的語言也許是,爸爸媽媽年紀大了,我還讓他們照顧孩子……。或者是老公上班辛苦,我捨不得叫他照顧孩子,但看他睡覺又很想罵他……。我竟然需要別人幫忙照顧孩子,是不是我能力太差?(我真沒用,還需要別人幫忙……)

 

對自我的不信任感結合其他焦慮,也許是生涯規劃、也許是對孩子的關愛、也許是睡不飽的疲憊,變成對自己的不滿,也可能轉化形式,開始指責其他照顧者(無限爭吵......)。

 

其實只是把情緒投向別人(攤手~)。

 

負負不會得正,孩子的其他照顧者因而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憤怒,好心沒好報嘛!

 

這說的也是我(自首)。在小羽毛兩歲前吧,我對家人「幫忙」照顧孩子變得非常在意,也會因為家人說「我幫妳照顧多久了唷!」而不開心。

 

我一開始不太清楚原因,既感謝對方,卻又無比煩躁。時好時壞,崩潰、道歉。我知道自己情緒來源於某種挫折感,卻不太清楚原因。直到慢慢梳理自己的情緒,才驚覺我在無形中,是如此嚴格的要求自己。

 

認清了自己的能力,我確實需要他人的幫助,而且這並不羞恥。過去婆婆媽媽可以一打四(確實很神奇),但我「此刻」就是不行!就是需要求助他人!

 

認清對自己的要求,認清了挫折感的來源,終於可以放寬心的去看待其他照顧者跟孩子的互動。原來,不需要那麼多的罪惡感與無能為力後,可以真誠地看待自己的付出(切割其他的事情,並且讚美自己),衷心感謝對方在育兒之路的提點與照顧。

 

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又認識了自己一點點:)。

 

好像也有點像我當年,對不起身邊苦主Orz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