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0545.jpg

去年小羽毛在生日時跟我說,「謝謝妳來當我的媽媽。」

 

其實,要說感謝的一直是我。

 

在去年初以前,我一直很想寫一本自己的育兒書,並不是我覺得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多特殊,純粹是紀念。

畢竟比我性情穩定,能言善道,聰慧用心,多才多藝的人多的是。我一直從中受益著。

 

而我,只是想紀念那個生產的自己,紀念那個生涯規劃因此中斷、起了巨變的自己所有做過的一切努力。

 

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努力地看懂育兒書,像研究生最擅長的文獻整理一樣,找來各門各派努力鑽研。結合過去的閱讀速度與研究方法,以每個月幾本的速度讀著,在量的累積後,總算能理解這些親子教養的脈絡,或說來龍去脈。

 

那些點點滴滴都是沃養,去養著一個可行、不可行的思考。也跟我十餘年來的研究背景互動著,那個媽媽的主體,一個人的主體。

 

從教養一腳跨入教育的同時,陸續受著朋友的提點,也隨著時間我認識了幾本從理性走向感性的書。意外的發現,會通的可能。

 

所有讀過的東西,終於慢慢兜攏。那個想要言說與紀錄的心,隨之沉澱,看清自己在婆婆逝世後的創傷與驚嚇,是如何回應著大學時期的死亡陰影,以及日後育兒的心態。

 

創傷的還不只是如此,我對生產與育兒的莫名感、責任感、陌生感,時常牽動我身為一個人的思考。

 

對新生兒主體與自我的意識、需求的辯證,我在很早以前,就用「互為主體」來理解我跟小羽毛的關係,一個學術上的術語(嗯,學以致用)。但是,在一個更根本的、抽象的感覺議題上,我並沒有被「母愛」兩字說服。

 

怎麼做都像是摸石子過河。

 

所幸,人文的背景,偶能跟人本、教育的理念會通。小羽毛很重要,我也很重要,我樂於當一個母親,卻也時刻關注那個窮於究極的心,並且適時安頓。(那些過往鞭笞我的感覺,都已被重新梳理)

 

不再迷走,這是小羽毛四歲後,我的歷練。好像也成形了,如此慢的,我的步伐。

 

這段期間,一直是快樂的。我並不是說成為母親都是如此快樂,而是說,身為一個人可以是快樂的。

 

還是會猶豫,我因此可以理解同在路上的母親們,當然,那只是我們眾多身分之一。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