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收到一個媽媽朋友寫來的信,信上說道「看到妳的文章了,忽然很想問一下,小羽毛小時候會怕看醫生嗎?坦白說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引導,苦惱」

 

寫了一長篇的回覆,索性也放在這裡~

 

原信如下

 

我印象以來,小羽毛只有第一次我揹著去打疫苗時沒哭,以後記得疼痛,走近了醫院就會哭。每次都要安撫一段時間,這樣說有沒有安慰一點?:)去看醫生當然也會哭哦,不過大概四歲以後就很配合了。

 

她幼時,我們很常玩醫生遊戲,盡可能說明會有的流程。我也跟小羽毛坦承我超害怕吃藥,但去看醫生是讓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時候身體不舒服,心理緊張,看了醫生確定是小病,反而輕鬆起來,所以我很感謝醫生。在日常生活與等待治療時,就是玩各種遊戲或跟孩子說話、跳舞(磨藥遊戲、檢查身體等等),讓孩子降低防備。偶爾做不到位,心理操煩,也會盡量跟孩子說。在那些做不好的時候,就盡量包容自己。反正還會有機會(生病)XD

 

這是我自己用的方法,同理、坦承、說明與引導。在困難時,不妨想一想,妳喜歡看醫生嗎?妳喜歡吃藥嗎?如果不喜歡,妳是怎麼鼓勵自己辦到的呢?如果喜歡,是因為什麼呢?妳為什麼要去看醫生呢?把這些思考,嘗試對小孩說,這是一種尊重,也是讓他有多一點詞彙、認知與判斷。

 

我覺得,孩子卡住的時候,剛好也可以檢視自己的教養與心情哪裡卡住。例如孩子的認知是否足夠,他對醫院流程、設備、醫生裝備與工作等等是否有初步的認識。又可以連結父母親自己的情緒,例如不喜歡孩子哭?有強迫孩子的罪惡?覺得男生不可以哭呢?哭太久,會擔心?等等。在孩子就醫或打疫苗的當下,也可以說明目前正在進行的事,一句「很痛,但是沒有受傷或流血」,或許都可能有幫助。而我們的情緒,得自己給出時間,慢慢梳理。

IMAG3977.jpg機器人才不哭吧?!(只是小孩要引導與陪伴~)

 

幼兒的哭泣是害怕與不安,盡可能的觀察孩子為什麼不安,陪伴與引導著。也許那是誰都無能為力的時刻。最後,只要我們在一起,那便足夠。(也許會轉變為我常跟小羽毛說的「跟生病在一起」、「跟疼痛在一起」的生命哲學,那是我們怎麼看待身體與生病、怎麼樣保護身體的課題了,值得一輩子慢慢地談論。)

 

有機會,可以聊聊,一起商討怎麼更好的接應孩子(或者幾個娃娃是否足夠安撫?),畢竟我們永遠都在學習。

 

統整以上如下:我訊息、積極傾聽、同理接納與引導、設定界線與正向連結。

觀察孩子的表情與反應,也想一想自己為什麼無法接受與處理?

 

也分享診間的NG對話,是我自己常聽到的,就盡量不要做吧~

  1. 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否定感覺。
  2. 男生不可以哭。→性別框架。
  3. 不痛不痛,一點都不痛。→否定感覺。

 

可以換成這樣:

☆很痛就哭一下,我會陪你。

★我知道你很痛,有點害怕,但是疼痛的感覺會慢慢離開。

 

有各種引導與日常實踐,也有舊文可以參考:)

跟生病在一起@小羽毛4y

陪孩子度過緊張的時刻@小羽毛5y2m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