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場很動人的研討會,是人說的同溫層。
會中有幾個關於螢火蟲、松露與同行者的比喻,提點的都是靈性。
在那些讓人感動到想掉淚的詩語中,我想到多年前在倫敦街頭拍攝的那張照片,上頭刻著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
在追尋的過程中,目標逐漸明晰。
甚至不是追尋,而是向內諦聽。我喜歡什麼、我願意成為什麼。
因而能逐漸看清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本質上的同與不同。
孩童只要在愛的環境下成長,我們只需要以愛來護持。這是教育的本質。
終究要不斷去反思、辯證教育是什麼?如何去愛?
保持謙卑,才能持續對話而不被異化。
這幾年,我從探索、懷疑,並且反覆疑惑。不過是保有一種想像(也許是所謂的教育選擇權,不再是想都不敢想......),也開始相信,教育是一種成人之美。而我們,也終將成為一個人,成為原初的自己。教養,也如是。
在閱讀與實踐中,我保留某種進出體制的想像與可能性。
會中,再次向March請教心中的疑惑,也問了她小羽毛的去從。
「有些孩子不耐於學校的進度,有些孩子能夠安於學校的腳步。所以不是該問體制內外,而是看孩子的需要。」
這是吾友March的開釋。
是的,這是長久以來凝聚出的想法。有她的背書,或者贊聲,我鬆了一口氣。
(或者我可以說在那些猶豫中,充滿母親的追尋?)
還是很艱難,好在我們有愛。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