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看待中醫與傳統民俗?
我受的高等教育告訴我們科學與理性,這也是社會大眾所熟知的。
但當女兒未滿月頻繁的哭泣躁動讓新手媽媽一家很惶恐崩潰時,是不是要帶去收驚的聲音馬上浮現......坐月子時的我自顧不暇,只能讓家人試試吧! 但是收驚有用嗎? 收驚會不會很迷信呀...(其實馬上就被熱心鄰居指稱不科學了...)
過後遇到更多禁忌,讓我不斷反思所謂"迷信"這件事。
不可以當面稱讚寳寳好胖好乖...小孩會不好帶
四個月前傍晚前要回家...好多禁忌呀!
傳統與現代間該如何選擇與依循呢?
雖然這問題有點笨拙,但卻讓我內心很糾結呀...深怕被打上愚婦的標籤...秉持有問題就要問的精神,我向宗教所學姊求助了。
學姊推薦了幾篇文章,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讀後感。
陳依伶、卓妙如〈嬰兒哭鬧不安之問題與處置〉探討中西方對嬰兒哭鬧的處理方式,屬於研究回顧。
蕭友信《臺灣民間收驚療法研究》有收驚源流考與收驚DIY。能了解傳統收驚文化,拉近與現代媽媽的距離。我很贊同論文裡說到的被惡狗"突然嚇到"這種狀態,成人有能力排解,但小孩、病人則未必。文中引用的是李豐楙教授的論點"驚嚇"導致的異常(常與非常)。
李豐楙《慶典禮俗》2-1至2-7點出民間收驚療法重視一種更細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收驚以安神。
閱讀完三篇文章,讓我釋懷了!
儒家存而不論,敬而遠之,但當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傳統醫學何嘗不是妥貼的照護方式呢?!
沒有孩子前,我畏懼宗教的繁瑣,深怕落入迷信的枷鎖,其實從來沒有理解過宗教!但科學是什麼? 科學的精神不是去撻伐未知的事情為不科學。至少在小羽毛健康快樂的前提下,我選擇謙卑的向大自然的神秘與和諧學習,這是我自以為新興的心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