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發教養心得,並不是我很厲害、很冷靜或很有一套。書寫做為一種療癒,只是能提醒我珍惜身邊的人而已。關於教養,我一直在學習,還是常常撞牆。因此能稍稍理解那些「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的吶喊。

那是因為教養所涉及的事情太累、太多。但我更希望能為你們撐起多一點談論的天空。

 

我有個朋友,他的性傾向跟我相同。一開始他只是嘻嘻哈哈拿來一些猛男照片,跟我分享(但我心已死XD)後來,我們因故分開。

我生完小羽毛之後,他莫名的在臉書上找到我。於是在他困挫時跟我吐苦水,熱心跟我分享書目,還請我幫忙看一些升學的資料。

陳列的《地上歲月》、簡媜的《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都是他寄來的。他叮囑我不要變成虎媽,說那很傷害孩子,像他幼時的遭遇。

 

在我疲於帶孩子的時光,他的出現充滿意義。我可以關心他,為他提供一點點研究的意見,讓我感覺有母親身分之外的存在。

我看完他的自傳,那對自詡為「正常」的人來說,很是悲情。我們嘗試修改文字,也彼此鼓勵。但就在某一個我沒有發現的時候,他銷聲匿跡了。

 

臉書帳號消失,信箱再無回音。

 

在這樣的世代,能去傾聽一個人的成長與痛苦是不容易的事。而我,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事讓這樣的年輕人失去了蹤跡?(是之前常常困擾的歧視嗎?)

 

但我在短短的兩年,窺視到一個痛苦的靈魂,願意思考,時而樂觀。無關乎性傾向。

 

我在育兒的過程極力免除標籤化,但這條路何其漫長,也需要社會的共同意識。不是羞羞臉、娘娘腔那些字眼可以去涵蓋一個人的特質。早上被陳雪的文章所觸動,也很喜歡駱以軍的文字,看到那句軟綿綿的靈魂我都要哭了Q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