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4368.jpg 圖文看似不合,但很有意思啊~

忍不住碎念孩子的時候,通常都是有些擔心與糾結。在慶祝小羽毛六歲生日這一天,我突然看清了一部分的自己。說突然,也不突然。一部分來自互助諮商的聆聽,還有手足的提醒與換位,在書寫的過程裡,一步步梳理自己。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昨晚咳嗽幾聲,我開始像被按到開關,播放錄音。碎念的內容大概是「感冒就不能來阿嬤家」、「就跟妳說要戴口罩」,還有用生硬的口氣說「妳要選擇就要承擔」。

 

(我對碎念的標準比較高,這是另一個課題……)

 

無視羽毛舅打圓場的勸說,就當成日常插曲。我還是認真地照顧孩子,並且盡量克制自己再度使用負向言語。但我家手足之所以為手足,就是大嘴巴通風報信(笑~

 

隔天又傳來了許多關心。這些都不打緊,把自己想清楚比較要緊。在我之前寫過的文章,跟生病在一起時,那是「生病以後」的體悟。可是,從健康跨入生病,還有很多單線式的責任歸因,有很多的情緒。

 

都是因為阿姨帶她去遊樂園、都是她不喝水、都是她沒有好好照顧自己,腦中片面的不得了。

 

追根究底的還是一些恐懼、焦慮與複製……,雖然還沒有完全理清,但在跟自己的對話中,總算鬆開了一點點。

 

可以認真的小羽毛說明,過敏不是不會好,只要我們有注意與調整……。

我們怎麼對待與看待身體呢?又怎麼把對身體的感受,帶給下一代呢?我這樣想著。

 

結果晚上又發現自己的另一個課題orz

 

 


以下是長篇備註(忘記有沒有寫過......)

 

基於本人對語言的敏感,單線式的責任歸因,大概表現在語言上有以下幾種

1. 「再……就……」:這有時候是邏輯的無限滑坡,遍見於生活日常。

2. 「你都……」、「你就是……」:片面而不精準。

3. 「我會被你……」:例如氣死、害死等詞彙。

 

我自己比較少說第2種句型,之前會跟小羽毛玩語言遊戲,來改變思維。玩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聽到對方說「你都」,另一個人就發出「逼逼」聲。

 

遊戲一陣子就會發現,哇,我這麼常用。

 

如果一直被小羽毛抓語病,就會哈哈笑著跟她道歉。(通常是一起哈哈大笑,這很像是很久以前綜藝節目的遊戲,例如不能說「我」一類的。)(還有人知道這個梗嗎?XD)(建議要玩的大人先認知,成人也會犯錯,我們跟孩子一起學習。否則惱羞成怒,就失去遊戲的樂趣了~

 

在意識到自己或孩子的習慣性用法的同時(小羽毛生氣時也會這麼說),我會說「其實沒有都……」,「你很生氣或是……」,了解需求的同時,也引導認知人的多面向。

例如:「爸爸沒有『都』不理你,他只是現在在忙。剛剛有一起打氣球,玩得很開心。你記得嗎?」

 

1種句型,日常生活經常聽到。除了我碎唸時會用到,也聽過很多大人這麼說恐嚇。「她再喝奶,就會戒不掉。」除了阿雜,就是心裡有事。(詳細請看前文)

 

3種句型,我印象中沒說過。但我聽過路人與另一半這麼用,例如「我會被你氣死」。適用阿德勒講的——「你只是想生氣」!把自己的情緒推到對方頭上……,彷彿一切都是對方害的。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