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5656.jpg竹林裡捉迷藏。你看見什麼呢?

 

換了位子,也換了腦袋。以前想著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如今想著,孩子原來也會影響父母。以前很少想過這層問題,只覺得父母愛操心、擔心。這也許是那句俗諺,養兒方知父母恩的背景。

 

原來,(父母)那年年累積起來的憂戚,與我們(他們)長年承擔的勞務相關。

 

小羽毛生病時,我就數落誰沒有把她照顧好。嚴以律己,嚴以待人。與我相對的手足,也氣呼呼地發表聲明,說我管束太多、指責太過。

 

我說她不懂我的心情,她說我不懂小孩多珍貴。

各說各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你不懂我的淚(累)。

 

 

但我清楚,小孩在父母這樣煩憂下成長的感受。因為,我也(曾經)是個小孩。

 

能在關心中,把擔心收起來,是件不容易的事,也是修練。日常生活還能輕鬆看待,孩子生病,心理的雜念才是考驗。考驗著我平常的修行,卻也回想著是不是沒有照顧好。

 

碎唸、雜唸,原來有些父母是這樣的。管不住自己負向的嘴,也理不清糨糊般的腦。

 

只因愛,卻沒有方法。

只好把故事拉回源頭處理。

 

我生長在一個只要(任何人)生病,母親就會很操煩、操勞的家庭。因為她是主要照顧者。(但,我甚至不知道母親是怎麼照顧四個生病的小孩?!)母親也在漫長歲月中,深刻體驗進出病房與診所的感受(體驗教育?),產生某種唯有健康最重要的思考。因此,我唸,我存在。我存在,我擔憂。(我擔憂,我唸?)

 

過去的故事,或許是我能夠猜想的。

 

但在合理化母親擔憂同時,我落入某種太早同理她的陷阱。我既知道她的苦與感受,就滑坡的陷入她的反應模式,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身教驚人的地方!)

 

必須一直拉回來思考,面對媽媽容易煩憂,今日手足的應對方式是我要的嗎?不管是自立自強、隱匿病情,我們或多或少的不談身體。這樣的態度有好一點嗎?

 

我寬慰小羽毛時,說跟生病在一起。哪知道小人兒還能引導,自己的心結卻難解。但我慶幸,今日的自己有多一點資源去處理擔憂,也看見僵化模式的來源。

 

能看見這樣的狀態,某部分來自互助諮商的衝擊(實驗教育惠我良多XD),某部分來自長期的反思與練習。

 

怎麼在關心中,把擔心收起來,代之以祝福。這是不簡單的事,也是一輩子的學習。所謂的正向思考與行動,得埋在很深的心裡。

 

 

備註1:在指責父母太擔心或其他行徑時,我比較能想想她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與自己和諧相處。很多時候,是沒有的。但子女通常不能知道與想像,彼此資源的差異。(好處是同理了父母,壞處是過度同理。禍福相倚?)(這也是辦母姊讀書會的原因之一)

 

備註2:手足與我衝突原因之一,可能也在於視角的差異。一是我已經變成父母的反應+原本的脾性,二是她留存當孩子的傷害+原本的脾性。各有源頭啊……

 

備註3:其實我還是留存著小孩的感受。出門時聽到父母一直碎唸小孩「你這樣媽媽會擔心」,我會很想回嘴「把妳的擔心收起來!」(說的容易,做的難)(面對愛擔心的父母,小孩請採取課題分離……)(面對愛擔心的自己呢?)(大概就是漫長的功課了~~)(咦,我發現自己好像對↑這句話很有感,需要互助諮商了。)

 

突然發現寫過幾篇這樣的文章,連結也貼一下好了

分享~幼兒就醫引導與陪伴方法

看見自己的課題@小羽毛6y

跟生病在一起@小羽毛4y

 

arrow
arrow

    newlife02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